请了几个外教,用了几套原版教材,有没有引进国际课程,国际交流活动多不多……这些似乎已成为校长们评判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但它们又是否真的代表了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内涵?
在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化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发布了他们与中国教育报刊社合作开发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质量与评价体系。王素认为,衡量教育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溯源。基础教育国际化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国际化素养的过程。“国际素养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非常核心的要素。”学校所有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在基础教育国际化测评体系的评价标准中,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成分的多元化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许多测评指标也都指向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素养。
周满生明确反对将以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学校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他认为,“必须把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不论是国际学校还是普通高中,一定要有一套系统的讲授国际课程、培养国际教师的方案。”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许多地区逐渐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力量太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力,不具备辐射区域的效应。但是如果以省、市为主体推进教育国际化,范围又太大,无法落在实处。基础教育国际化,更适合在区域范围内展开,以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成都已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区(市)县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各级政府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建立起基于数据管理的科学监测评估体系。
据王素介绍,基础教育国际化质量与评价体系中,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主要从环境、投入、过程和结果这几个方面综合考量。其中,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涉及当地经济背景、政策与规划。在区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地方组织与领导、经费与资源状况,以及课程与教学、师资建设、国际交流、国际项目的分布情况,等等,都是考量的要点,但最终的检验结果还是体现在学生国际素养和教师国际素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