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畅通沟通协调机制
“立法能够厘清责任,现实中出现的不少问题单靠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往往会出现政府统筹力度不足和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而通过立法的形式,能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沈剑光说。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鼓励和扶持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校企合作协调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实施办法规定,建立或完善由教育、财政、人社、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缺失的问题。而且宁波市人大还对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促进工作的落实。
“校企通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颁布后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平台囊括全市45所中高职院校、50多个行业协会以及200多个培训机构信息,提供学生找工作、找培训、找实习,企业找服务、找人才、找专家、找技术等对接服务。
校企通开通两年来,共注册学生26189名,企业7186家,举办校企合作面对面洽谈会20场次,实现校企合作对接项目160余个,发布各类招聘就业信息累计4.5万多条。
不久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院园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了第七届国家级职教类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校依托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打造“校企合作的升级版”。目前,园区已有注册企业225家,这些企业中有200多名技术骨干承担专业课程,企业参与建设课程114门,为4300多人次学生提供职场化训练、项目和实训实习岗位。
宁波道和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裁上官宗粦的另一个身份是宁职院的专业教师,他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把企业的真实项目拿给学生操作,学生能提前进入实操阶段,企业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选拔合适的人才。”
据统计,目前,宁波45所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指导下,宁波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专业设置与产业之间的对接,形成了“重点工程开工之日,即是职业院校专业开办之时”的办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办好一个专业,兴旺一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