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少关心教育的人纷纷批评现在的农村教育是“离农”的教育、不爱农的教育——学生以考试升学、进城生活为荣,看不起农村生活,甚至看不起务农的父母。近年来,有些地区的农村学校克隆城市学校办学模式,“离农”、“弃农”等“去农村化”倾向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孙碧英一直在思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她的案头放着一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自己翻得烂熟,逢人都要推荐。
2011年,“自主合作”课堂改革刚取得初步成效,孙碧英便再啃“硬骨头”,提出“将改革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努力开发课外学习功能”的理念。她鼓励师生跳出课本、跳出课堂,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科技创新开始了,峨山中学的老师们更忙了,最忙的还是孙碧英。周末,孙碧英也会像工作日一样早早起床,开车到峨眉山脚下,与学生会合。她带着学生走到农村田间地头,访问农民,了解农事,调查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环境变化,调查动植物资源,到葡萄地里帮助果农修枝剪叶,到生姜地里学种生姜。
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的国庆7天长假,她没有一天时间在家里。她跟老师们一起,在学校辅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报告,或者带着学生外出调研。
孙碧英成了当地农民的老熟人。一见到她的身影,农民们就会说:“你看,孙校长带着她的学生又来了。”
做科技创新,很累,它既是峨山中学全体师生的“苦差事”,也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又一次焕发了青春。53岁的符勇男就是个典型。以前,他穿着打扮以灰色黑色为主;现在,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身上的衣服也换成了鲜艳的红色。干事业的激情,让老师们变得更年轻。
偶然中,八年级学生王梦玲对一种峨眉山特有的植物——密毛蒿产生了研究兴趣。向学校申报后,她开始了对这种植物的研究。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坚持定期观察、做实验,最终发现这种植物有治疗蚊虫叮咬的药用价值。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29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王梦玲的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孙碧英说,让孩子回归到大自然,研究动植物,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其实是带领孩子回归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