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产业结构和行业内技术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快,使职业岗位的能级和层次结构处于上升趋势,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迫切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布局,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此前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定位为“蓝领教育”,学校要多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能人才。有职教界人士认为,“虽然职业院校毕业生可能一开始在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岗位工作,但如果职业院校传授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教授了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追求以及创新创业精神,那么他们也可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高级设计师,甚至院士。”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优势开始减弱,正由过去依靠技术引进转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产业结构和行业内技术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快,使职业岗位的能级和层次结构处于上升趋势,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比较匮乏。譬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至40%。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当下,职业院校迫切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布局,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首先,人才培养定位要升级。当前一些制造型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现象并存,关键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一些用人单位反馈,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需求的变化愈加频繁,劳动分工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过渡,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备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本领,以不断适应职业变化和劳动市场变化。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技术进步需求,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还要注重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专业结构布局要升级。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盲目设置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热门”专业,最后导致部分专业就业难,“热门”变成了“冷门”。对此,教育部门应建立专业设置预警、退出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人社、教育、工商等部门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发布机制,对人才过剩的专业提出预警。职业院校自身要瞄准市场,及时调整过剩专业,改造文学类、管理类、教育类等传统专业,及时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
第三,学校办学定位要升级。职业院校只有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应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打破围墙限制,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方向发展,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服务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发展,努力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