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可思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半数教师有倦怠感—— 当大学教师遭遇职业倦怠 身处快节奏的社会,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难免会疲惫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大学教师也不例外。大学教师有多累?又因何精疲力竭?当大学教师遭遇职业倦怠,有多少人动了离职的念头?大学又该如何留住他们的心? 日前,腾讯—麦可思针对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展开问卷调查,为您详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之谜。此次调查收回在校教师有效答卷共10734份,其中本科院校教师7789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2945份。 数据收集由腾讯教育频道完成,问卷设计、数据分析与解读由麦可思完成。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大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的频率
超半数高校教师每学期有精疲力竭的感觉 根据我们的研究显示,超六成高校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较高(该群体包括选择“非常高”和“比较高”的教师)。尽管大多数认可自身的工作,但超半数高校教师表示,他们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注:该群体包括选择“一直如此”“每月几次”“每学期几次”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的教师),其中在本科院校任职的教师该比例为51%,在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该比例为58%。 从不同教龄角度分析,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时间越长,职业倦怠发生频率越高。 具体来看,在本科院校任职的教师中,从教30年以上的群体一直处在职业倦怠状况的比例(24%)比从教5年及以下的群体(11%)高13个百分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中,从教30年以上的群体一直处在职业倦怠状况的比例(25%)比从教5年及以下的群体(15%)高10个百分点。 产生职业倦怠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本科院校的教师:科研或论文发表压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我们研究发现,在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倦怠情绪产生的原因有一定差异。在本科院校任职的教师,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的最主要原因是“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61%),比位列第二的“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52%)高出9个百分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58%),其次是“学校的制度和管理”(56%)。 不同职称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也不同。在本科院校任职的教师中,副教授和讲师因“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产生职业倦怠的比例更高,分别为68%和65%;而助教、其他类型教师因“工作量”产生职业倦怠的比例更高,分别为41%和45%。在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中,助教认为“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导致职业倦怠比例相对最高,为64%。 另外,约五成副教授(51%)、讲师(53%)、助教(49%)认为“个人职业成就感低”导致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相比之下,在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中,认为“工作量”导致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相对最高的是教授,为44%。 家人、朋友、同事为主要倾诉对象 职业倦怠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受访高校教师中,超八成表示有过因厌倦教学工作而不能投入工作的经历(本科:84%,高职高专:86%),26%在本科院校任职的教师和33%在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表示经常或一直因厌倦情绪不能投入工作。 当职业倦怠影响正常教学工作,高校教师会与谁倾诉这些负面情绪?研究显示,家人、朋友(不包括同事)、同事或同行(外校教师)是高校教师最主要的倾诉对象。并且,不同年龄的教师主要倾诉对象有所区别。例如,30岁以下的教师向“朋友(不包括同事)”倾诉的比例(本科:48%,高职高专:4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31—40岁的高校教师中近四成的倾诉对象为“家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不与他人倾诉”的比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