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连续四年赴京大手笔揽才
引才新政能否颠覆就业观?
“以服务人才需求为己任,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安居乐业保驾护航。今天是‘人才新政30条’的推介会,也是顺德与各位人才的‘相亲会’,我们满怀期待在顺德与各位再次相会。”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2015“智聚顺德 共创未来”高端人才洽谈会,吸引了不少北京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参加。记者了解到,作为一个县域级政府,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已经连续4年在北京高校举行大规模人才洽谈会。
新常态下,为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不少地方都推出了吸引人才新举措,那么这些引才新政能否对大学生的“口味”呢?
政府: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顺德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此次顺德区人民政府进京“抢才”,可谓诚意十足——率领美的集团、碧桂园集团、格兰仕集团等68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参会,共提供人才需求岗位1262个,大部分是中高层管理职位或科研岗位,其中20万元以上年薪岗位169个,以及5个年薪百万元以上的岗位。为提高招聘效率,部分企业掌舵人亲自到现场拍板选才。
“不仅要引进人才,也要留得住人才,进而发挥人才的价值。”顺德区政务委员、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谭志亮介绍说,不久前,顺德区发布“人才新政30条”,从扶持力度、人才平台、人才服务保障、人才环境等方面对原有人才政策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力图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吸收和引进,为正处于改革浪潮中的顺德进行城市升级和转型发展提供更充分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谭志亮说。根据“人才新政30条”的规定,顺德对引进的创新团队和项目,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的扶持,对顺德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甚至可获最高200万元的奖励,对公共事业单位部分急需紧缺人才实行免试选聘。
谭志亮表示,过去的人才政策对于一些功成名就的人才发放补贴,属于“锦上添花”式的扶持,而“人才新政30条”重点转向了对人才项目、人才创业的扶持,属于“雪中送炭”式的扶持,更加符合人才创业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人才新政中没有再对人才设定评价标准,将更多的人才评价权交给用人单位。
学生:淡化区域倾向,看重发展前景
从顺德区政府长达30多分钟的人才新政推介中,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小汤听出了不少诚意:对创业实行分级分类扶持,对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扶持,并搭建资本项目对接平台,对于初创型、微创型的创业活动则给予场地租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
对于从高中时期就有创业梦的小汤来说,新政中扶持创业的一些激励性政策很让她心动。在她看来,这些政策很符合创业需求,“虽然之前打算在北京工作两三年后回家乡湖南创业,但现在看来到顺德也未尝不可”。
洽谈会现场,记者注意到一些企业的展位前大排长龙,应聘者络绎不绝。来自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李,在广东顺德某家创新设计研究院的展位前排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说,自己最看重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培养,因为这关乎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而这家研究院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不仅与许多国内外知名高校,还与顺德本地百余家企业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同样,记者发现不少注重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高科技公司的展位前,吸引了不少应聘者。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小钟说,“前景好了,什么都不是问题”,他并不排斥中小型企业或新兴的创业公司,最注重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发展前景。
然而,谈及洽谈会上推介的一些人才新政,不少应聘者坦言,对于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又是否能够落到自己身上心存疑虑。
对此,谭志亮表示,顺德的“人才强区”战略实施3年多来,助力区域发展迈向新阶段,已经取得了扎实成效。“第一届引进的一些人才,在顺德已经发挥出了价值,成为领域内的骨干力量。”
高校:引导学生把握就业趋势
“今年人才招聘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一是地方区域对于人才与创新驱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人才引进力度明显增加;二是自主创新创业类企业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林成涛告诉记者。
林成涛说,从过去一两年中已经感受到,一些经济活跃的地区或者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都在提升。虽然从总体数量上讲,央企、国企及大型事业单位等仍占主体地位,但创新型的大中小型企业,包括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是很明显的。
就清华大学来讲,其校内统计数字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到清华进行招聘的企业数量不减反增,大约提高了10%,其中,创新型的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林成涛认为,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目前虽然在信息渠道方面畅通、多元化,但是却面临着信息海量的严峻问题。这就要求就业指导部门一方面要进行重点性的信息宣传;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梳理工作,引导学生对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形势、趋势等有一个准确把握。
记者了解到,招聘现场有810多人已与企业达成初步意向。(记者 万玉凤 实习生 孟萌萌)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