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上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学校跑道塑胶面标准《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已开始实施。在这部新标准里,规定了学校运动场地塑胶面层有害物质限量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检测报告,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室外运动场地用塑胶面层及其原料。
用严苛的地方标准倒推新“国标”
塑胶体育场本来是学生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场所,但“毒跑道”却使其成为了危害学生健康的源头。“毒跑道”之恶,首先在于给学生的健康带来了危害,冲击着人们对校园安全的信心。同时,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危害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让那些做跑道的优质企业受到损害。
“毒跑道”事件有多重原因。业主、建设单位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在招标环节盲目造低价,而厂家为了中标则无底线压低价格,然后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违规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以降低成本;在生产环节,则充斥着一些无资质的无良生产商;进入验收环节,相关检测又形同虚设,甚至可以“给红包就过”。究其根源,不仅仅是利益诱惑面前道德底线的全面失守,也与国家标准落后、不够细化有很大关系。
我国目前实施的塑胶跑道国家标准缺乏强制性,检测指标不全面,缺少对氯化物、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规定,对在暴晒等情况下跑道上方的空气质量的关注也明显不够。这就给“毒跑道”顺利通过验收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更新“国标”,给塑胶跑道建设划定一道清晰、严格、科学的红线,使跑道建设的各个流程都在一个可以控制的框架内进行,也就成为了各方呼吁的焦点。
在上海“史上最严”跑道标准实施之前,各地也陆续出台了跑道的“省标”“市标”,很多方面值得“国标”制定者借鉴。比如,今年5月份实施的深圳“市标”则将检测范围从国标中的7种有害物质扩大到了15种,而且不仅关注成品的性能指标,还对材料、施工质量、监理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与目前的“国标”相比,这些地方标准不仅更严苛,而且考虑得也更加周密,有利于最大程度减少跑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在“国标”更新之前,各地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省标”“市标”的做法,值得鼓励和推广。这些地方标准不仅能够在“国标”更新之前承担起规范塑胶跑道建设,保障跑道安全、学生健康的重任,还可以为新“国标”的出台提供经验借鉴,并推动新“国标”的加快完善。
当然,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是一回事,这套标准是否能够严格实施又是另一回事。一纸“新国标”并不能让我们彻底告别“毒跑道”,如果做不好过程控制,有关部门不能各尽其责,那么再严苛的跑道标准,也可能不过是废纸一张。(作者 杨三喜 系本报见习记者)
没有塑胶跑道也可办出好教育
塑胶跑道,一个本来为着孩子身心发展而诞生的体育设施,不知何时竟成了人人诛讨的“健康杀手”,从以前学校品位与时尚的一个代表,到如今人人自危、人人谈“道”色变,这也许是让人们始料未及的。
“毒跑道”事件的频发,尽管教育、建设、质监等部门都难辞其咎,然而这与一些学校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教育政绩”也不无关系,一些教育管理者对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的理解出现了一定偏差。
教育的本质在于成全,好的教育应该是成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以愉悦的教育。好教育离不开硬件条件的支撑,但硬件绝不是好教育的全部。如果我们所提供的教育连学生的安全与健康都不能保证,让学生的当下和未来都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无论校园硬件怎么高大上,这样的教育绝对是有问题的。
好学校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孩子们喜欢学校的理由,当然包括学校优美的环境、完备的设施设备,当然也包括学校有大气美观的塑胶跑道和运动场,但这也并不是好学校的全部。能够真正留住孩子们心的好学校,还在于校园里浓郁的文化氛围、浓厚的书香气息,还在于校园里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互助的同学友情,还在于校园里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自主生动的有效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办学条件与时俱进,建塑胶跑道和运动场,这当然是好事,但必须本着对孩子健康与成长负责的态度,从资格准入、材质选择、严格招标、信息公开、加强监督等环节入手,除了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层层把关外,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更应该履职尽责,有所作为。
“一切为了孩子”绝不是一个轻易的承诺,也绝不是说在嘴上的空话,它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爱的情怀,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坚定立场。如果类似的有毒塑胶跑道还在校园里大行其道,无论给人们所带来的外在感觉怎样的光鲜亮丽,那都是对教育的破坏,对孩子的伤害。(作者 汤勇 系四川省阆中市教科局局长)
层层把关 才能真正“排毒”
总的来看,近些年校园铺设塑胶跑道已呈“遍地开花”之势,“堵不如疏”恐怕才是治理问题跑道的现实选择。而这当中,唯有严密实施层层把关,严格做到齐抓共管,才有望早日使公众对塑胶跑道不再“谈毒色变”。
毒跑道事件频发的背后,是全国运动场地更新换代的大背景。随着国家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大量资金涌入校园,塑胶跑道早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标配,其增长趋势可谓“一发不可收”。与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建设工程与项目,绝不容许存在“有毒有害”的潜在风险。那么,要做到校园塑胶跑道的真正“排毒”,还得坚持确立多方联手的“一盘棋”思想,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都应积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的确,“毒跑道”事件的频发,不仅引起了社会的质疑和恐慌,也使原本负责任的施工企业和生产厂家,面临着严峻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格杜绝一些不具备相关技术及经验的单位低价中标、以次充好,方能从源头开始筑牢施工质量的“防毒”之门。劣质跑道进入校园,招投标环节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想要把“毒跑道”赶出校园,政府部门除了严格把好招标关,更须重视和落实“采购、建设、施工、检测”等各个环节的各司其职。
层层把关才能有望真正“排毒”。种种乱象的根源,说到底还是过程控制的规则不清和机制不严。权威专家就向媒体坦言,即使有了强制性的建设标准,如果建前、建中和建后的监督管控不够细致与有力,“毒跑道”还是有可能防不胜防地隐匿其中、继续坑人。而这样的过程控制,政府部门自然责无旁贷,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专业检测与把关也是重中之重。同时,还应拓宽延伸监督渠道,让学校和家长在评判跑道质量的优劣中,拥有更多的“说话份量”。(作者 司马童 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1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