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英语  课程  MBA  管理  培训  平面设计  出国留学  电脑  教育  海外留学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新闻 » 学历教育 » 正文

重庆师范大学:立教无类 育师有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21  浏览次数:442
核心提示: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大型话剧青春之歌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大型话剧“青春之歌” 

  1954年1月5日,正值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之时,重庆师范大学的前身——重庆师范专科学校诞生了。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师范院校之一,近60年来,学校秉持“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教师教育的特色。14万青年才俊在重庆师范大学孕育理想,“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师大精神激励着学子们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幸福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功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代代重师人殚其毕生心血苦苦追问并反复实践的重大课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重庆师范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涵盖从学生入学到走向社会的全方位教育培养体系,在育人的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征程!

  力塑英才 固学校之基

  2011年8月,重庆市巫山县平河乡支教教师曹瑾为不耽误学生毕业,将病拖成癌症晚期,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讲台,年仅23岁。教育部追授她“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噩耗传回母校,师生大恸。这位“最美乡村女教师”从重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才刚刚1年,花样青春,陨谢教坛。2011年,2009级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聋哑学生刘霜霜在“环保之星”亚洲艺术盛典全国总决赛中,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编舞蹈《最好的未来》摘取“北京环保之星”桂冠;2012年,2011级影视制作专业学生简雪莲凭借“一种新型双层旅客列车”的设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此前,这位小女生已拥有10余项发明,被国内外媒体广为追捧……伴随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是重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的一以贯之,是学校不断创新育人环境、支持学生个性发展机制体制的落地生根。

  为鼓舞学子拼搏进取、奋发图强,追逐校园“明星”,2001年起,学校连续12年组建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发掘“校园明星”250多位。这些“明星”在传播校园“正能量”的同时,自身发展均取得了不斐业绩。据不完全统计,有30%进入高校工作,20%入选重点中学,20%考取国家公务员或继续深造;部分已经成长为科研机构、重点大学的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

  近6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基础教育人才“母机”之一,重庆师大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90%的一级示范幼儿园现任园长、50%的主城区小学特级教师、60%的小学骨干教师均为重师毕业生。

  生涯规划 开职业之门

  学校重视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建立起“意识唤醒—素质提升—就业指导”三阶段、全程化的职业生涯发展与指导体系。

  “意识唤醒”面向大一新生,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Ⅰ》通识必修课程,并结合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活动,从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引导,帮助新生理性认知专业、了解大学生活,合理评价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唤醒职业愿景,实现初步的学业与职业规划,培养积极上进的人生观,激发学习原动力。

  “素质提升”针对中间年级学生,提升学生职业化素质和创业创新精神。学校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针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特点,建立“课程引导+活动辅助+实训提升”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提升体系。师范生的培养,主要依托学校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到海外华文教育的完备教师教育体系,来夯实专业基础和师能素质;非师范生则除了体系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外,还广泛参加模拟公司竞赛、营销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学校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电子商务师等10多个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引导学生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建设近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依托重庆市在学校设立的“科技孵化器”、“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和“微型企业指导站”等平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训,累计支持学生创业团队31个,入驻孵化企业32家,成功孵化企业8家,成功申报微型企业25家。

  “就业指导”面向毕业生提供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开设通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Ⅱ》,开展就业形势分析、求职应聘技巧指导、就业政策实务解读等专题辅导;为用人单位选才和学生求职配备宣讲厅、职业发展咨询室、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官方微博、飞信和终身校园邮箱,无缝隙全覆盖发布就业信息;广泛开展就业见习和职前教育,缩短学生从校园进入职场的转型适应期,使学生自信地走向职业人生。

  实践育人 助成才之力

  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背景下,重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构建了“基于课程,面向全体,菜单导引,分段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

  “基于课程”,即对实践育人工作进行课程式设计、课程化运行。将社会实践分解到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中,构建起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细分为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规定每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标准;建立“领队+指导教师+学生骨干+成员”的实践团队组建模式、“设计方案+宣传动员+教育培训+过程监督+总结考核+成果转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实践日志+实践简报+实践心得+调研报告”的实践效果评价模式,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体系。

  “面向全体”,即通过设定学分进行制度约束,通过团队建设实施柔性管理,通过实践报告强化测评考核,通过交流平台促进成果分享,采取多项措施约束和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实践、人人得益实践”。

  “菜单导引”,即将社会实践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思政实践、创业实践、“青马工程”、志愿服务等23种实践形式,形成多模块、开放式的实践教育活动菜单,学生可在23.5~36.5个学分框架内自主选修,实践自主性大大增强。

  “分段培养”,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规律,把实践菜单分布到大学四年学程,形成“认知性实践→体验性实践→专业性实践→提升性实践”四年四梯次递进式实践育人格局,让学生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实践体验。从新生到毕业生、从普通同学到学生骨干,模块化的实践教育渗入大学四年学程。

  近年来,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思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对事物认知更加理性,对社会环境更能适应,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责任感明显增强,生活态度更加积极,职业素质充分提升。近三年,重师学子在“挑战杯”等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项200多项,学校被评为重庆市大学生实践教育示范建设学校、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生说:“我们就好像一棵树,学校教育让我们长高、长大,社会实践却让我们长实、长壮,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文化育人 沃心灵之土

  今年5月4日晚,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共同举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我们的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在央视一套现场直播。在众多歌舞类节目的“包围”中,重师音诗画朗诵《归来》赢得了观众感动的泪水。这是重师第4年应邀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演出,4年来,学校先后编创《为了解放》、《红梅赞》、《江山》、《归来》等4部原创作品,每次演出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在重庆高校中,是一个奇迹;从全国高校范围来看,也极其少有。

  “编创即学习、舞台即课堂。”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说,“大学生活,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注重的是他们的人文素养。舞台艺术表演,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学校在舞台艺术编演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成立了梦缘剧社、红帆剧社、紫藤话剧社,迄今,学校已成为重庆市拥有舞台艺术类社团历史最长、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一年一度的校园戏剧节,已在重师校园走过十八届,参演剧目超过200个。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芭蕾舞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频繁来校交流演出。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的舞台艺术活动硕果累累。原创大型话剧《寒夜》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一举拿下“优秀剧目”、“优秀表演”等4项大奖,并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原创作品《百合花》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一等奖;原创大型话剧《青春之歌》获重庆市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优秀表演、优秀创作等多项大奖。学校连续4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优秀奖2项;获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重师累计培养学生文化骨干近万名,其中一批人才已成为各大专业院团的文艺骨干。

  “只有打造出特色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才能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卓明感叹道,“‘立教无类,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

  “辅导”相随 伴学成之路

  2012年5月,一条关于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的微博吸引了众多网友,中心人物是2011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刘军老师。

  刘军的辅导员生涯一走就是30年。他掌握着每个学生的信息,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能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他主动适应学生网络化学习生活方式,被学生们戏称为“苹果(iphone)老头”;他充当失聪学生刘庆迪的翻译,帮她克服交流障碍,使她成长为感动校园人物。于是,刘老师总能在降温时收到学生送来的衣物,在生病时得到学生的轮流陪护。学生王菁说:“读大学最幸福的事,就是跟了一个恁么好的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操心我们的生活,谢谢您,师恩难忘”。这对于老师,无疑是超越任何荣誉的最高褒奖。

  刘军只是学校众多优秀辅导员中的一个。在重庆师范大学,有辗转500公里到山区家访的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戴真利;有搬进寝室与学生同吃同住,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的重庆市优秀辅导员张敬;有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学生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重庆市优秀辅导员郭岚;有放弃公务员和企业高薪职位,把陪着学生成长视为“幸福”的辅导员胡小强……

  是什么原因让辅导员这样热爱自己的工作?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龚燕的话道出了真谛:“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培养‘三感’,带动‘三型’,实现‘三化’。即以职业认同感、从业使命感、队伍归属感带动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发展,最终实现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学校以严格的标准选好人,以合理的制度规范人,以多样的模式培养人。通过“专、转、提、学、送”等举措,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建立学生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学生工作书记沙龙,实施辅导员片区联系制,启动辅导员专业分流培养,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班。

  学校的举措激励着辅导员为学生全身心付出,贴近学生心灵,担当起“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角色。他们中80%以上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全国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等职业认证,20多人次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重庆市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正如《辅导员之歌》所吟诵的那样,他们“轻轻托起美丽梦想,伴青春一路歌唱……用爱与智慧为青春导航!”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20日第12版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留下你的真实点评

 
 
 
资讯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