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如何教育下一代是个很让人头痛的事情!于是,人们看到前有海外华人高唱“虎妈战歌”,后有南京何氏演绎“鹰爸向前冲”……
而网上流传的一篇小学生示范作文,开头便写道:“就像孔子说的: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就是孝的终极目标。”
原来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光宗耀祖”啊!这在今天竟是连小学生也明白的大道理了?而此理,无论对莘莘学子而言,还是对慈爱的父母大人来说,其潜台词,在今天统统转为了很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就是高考的好分数。有了好分数,不仅做父母的脸上有光,连孩子也自认为没给爸妈丢脸。
有人会说,从这一点看,中国的慈孝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甚至融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当然,相反的声音同样让人困惑:在当今已然个性化的时代若还要复古宣扬尽孝尽忠,岂非缘木求鱼?
日前,在山西介休绵山召开的慈孝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学者围绕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对东方传统慈孝文化的承继与反思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正是‘大孝尊亲’,使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一齐患上高考焦虑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昕说,《礼记·王制》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最下能养。”大孝就是要使门楣有光,使父母尊贵;其次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端而使父母蒙受耻辱;最后才是赡养自己的父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也就分出了档次,社会形成了等级。而档次、等级的划分,在古代是科举,现在是高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给父母洗脚容易,让他考上好大学则难。陆教授调侃道,当孩子的失败变为家族的失败,于是“虎妈”、“鹰爸”遍天下。
如果说,“所有的感恩都是孝,所有的爱就是慈”(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哲学教授王蓉蓉语),那么,“虎妈”、“鹰爸”所为能算是父母对下一代真正的慈爱吗?今天的子女又该如何尽孝?
来自爱尔兰国立大学的汉斯·格奥尔格·梅勒教授对于儒学的“角色伦理”作出自己的阐释。他认为,东方的“孝”在父辈与子辈之间体现出一种向心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家族崇拜、子女虔敬这一核心价值,以及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被突出强调。但是,在西方,子女首先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尊重,而儒家的“角色伦理”在道德方面对子女所导致的是一种身心失调。
“作用于生活哲学的孝道,跟着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是再自然不过了。”韩国会州教育大学教授金泰勋说,最近韩国社会就普遍发生了家庭解体和新的家庭组成等现象,这些确实很难通过传统孝的概念予以解释。其实,这些更可能预示着孝概念变化的需要性。
对此,湖北省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红群指出,封建孝道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单向服从,它当然阻碍了子女独立人格的发展,这与现代社会民主精神是相悖的。他强调,树立“平等意识”,协调孝与民主的关系,既要把朋友式的平等当作父母子女关系,又要把父母当父母,进而才能建立起一种在民主的感情上自愿的慈孝亲密关系,体现在父辈与子辈之间精神、心理的需求满足。
陆昕教授则强调,今天,只有当孩子获得平等与尊严的前提下,身心健康地成才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子女对长辈的孝道。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尽孝,而不是封建孝道宣扬的那种必以不同等级实现尽孝。
亦有学者认为,“虎妈”、“鹰爸”所为,不仅是传统慈孝文化糟粕使然,在今天还是中国人“要面子”的攀比心理和“独生子女”时代结合的产物。
无论东西方,每一种文化皆有其长,亦有其短。旧有的东方慈孝文化,已是一棵伤痕累累的大树。今天如何赋予古老的慈孝文化以新的活力?
对弘扬慈孝文化十分有信心的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清兰给出的答案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慈孝文化必须推陈出新,完成其时代化、系统化、生活化的变革与完善,才能担当起时代重任。(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