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英语  课程  MBA  管理  培训  平面设计  出国留学  电脑  教育  海外留学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新闻 » 学校新闻 » 正文

黄冈中学“失意”之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7  浏览次数:406
核心提示:作者:储召生 姚跃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储召生 姚跃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大西瓜 绘

  在今年高考之后,对黄冈中学这所名校办学的思考突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青年报》连续报道了黄冈中学这所名校的“没落”:黄冈昔日的辉煌,似乎在一点点远去:近13年湖北产生的26名高考状元中,黄冈只占了1个。据媒体分析,一是作为黄冈中学“法宝”之一的奥赛与高考脱钩,更重要的则是,优质生源和优秀老师不断流向省会武汉。

缺少技术含量的“教育神话”都会失色

  黄冈中学如今风光不再:十余年来没拿过省高考状元,连起家的国际奥赛的奖牌也有五六年没见过了。有媒体连篇累牍探讨其为何辉煌难继,对“牛校”的落寞不乏同情惋惜之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黄冈神话”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教育现象,对其回归本常,人们应该以平常心视之。

  黄冈中学至今仍不失为一所名校。据说,该校今年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有望超过16人,和其他市县高中相比,这仍属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但和十多年前的黄冈中学相比,这样的成绩却难说好看,仅相当于2001年该校一个班进入北大清华的人数。

  黄冈中学高考成功的诀窍之一是“三苦”,也就是“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帮”。这也是农村贫困地区高中“牛校”的共同特征。前些年笔者曾参观一所县中“牛校”,在堆积如山的教辅面前,校长坦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其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之大,是城市教师和学生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此前媒体质疑黄冈中学的原因所在。笔者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尽管对那些辛勤的教师和希望靠勤奋改变命运的学生充满敬意,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在搞应试教育。

  黄冈中学高考成功的诀窍之二是“掐尖”,也就是中招预录取和理科实验班。凭借国际奥赛金牌的大旗,中招预录取让黄冈中学网罗了黄冈地区各县市最优秀的学生,省理科实验班更吸引了全省最拔尖的理科人才。奥赛的骄人成绩和高考的成功,也让黄冈中学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学校教育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优质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谁就会在高考竞争中占得先机。这是黄冈中学成功的诀窍,也是世界各国牛校成功的基础。斗转星移,今天打败黄冈中学的武汉二中、华师一附中等“超级中学”,用的正是黄冈中学的招术。

  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成功教育典型的产生和维持,必须有一定的持续的经济投入作为后盾。从这个意义上看,地处贫困地区的黄冈中学并没有优势,其被城市学校超越也是迟早的事情。更应引起关注的是,一些贫困地区把抓教育当成抓经济的手段之一,视学校为无烟的工厂,眼里盯的不是人才培养,而是伴随“牛校”而生的高额择校费、住宿费和教辅产业。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势必会导致学校教育的畸形发展。

  说到底,“黄冈神话”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算不上重大的教育改革创新,本身也没有多少神秘可言。其成功的背后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很多与当前的教育政策并不相符,也与普遍的教育规律相违背。遗憾的是,在今天许多“超级中学”里,我们都不难看出黄冈中学的身影。

  “超级中学”的存在,客观上挤压了市县中学的发展空间。但从黄冈中学的例子看,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到位,“超级中学”也会风光不再。靠唤醒“黄冈神话”来解决市县中学的“塌陷”,而不是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倒是值得我们分外警惕的。 (储召生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

归于平淡的“黄冈教育”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高校招生制度恢复以来,黄冈中学(以下简称“黄高”)创造了一系列教育神话,因此迅速成为中国最富盛名的中学之一。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概括黄冈神话有“三大法宝”:奥赛、高考和教辅。神话不再,主要是“法宝”不灵。但诚如黄冈教育局长王建学所说,黄冈的升学率并未下降,“问题在于尖子生的数量在下滑”。有人认为,黄高以及一大批县中是高考改革的失意者,从某种程度而言不无道理,即高考改革使黄高在拔尖生教育方面失去了明显的优势。

  黄高创造“奥赛神话”的最重要原因是起步早。当别人还不知道奥赛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奥赛一旦在各地引起重视,黄高就不可能独步天下。当教辅成为脱离课堂的单纯产业时,不良的市场环境以及分省命题的高考改革,必定使“黄冈教辅”的市场大幅萎缩。因此,可以说“黄冈神话”是可以复制的人间神话,而不可能是永恒的神话。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黄冈神话”的破灭是必然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黄高虽盛极一时,但并无令人称道的独树一帜的教改理念,因而缺乏核心竞争力。“黄冈神话”说到底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真正的教育”并无独特的贡献。我们固然要承认它的价值所在,但不应视其为不二楷模。今天黄高最强劲的对手,很多恰恰曾经是它最虔诚的“学生”。但愿这些新兴“牛校”能从“黄冈神话”的破灭中受到启发。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怪圈”就是,我们反对什么,什么就最有生命力。当“均衡教育”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最妨碍实施均衡教育的生源大区域流动反而成为普遍现象。十年以前,跨市招生的情况很少见,现在很普遍。市里的学生跑到省城,县里学生跑到市里,农村高中基本“沦陷”。“超级中学”不仅垄断了优秀学生,也垄断了优秀教师。“黄冈教辅”和“黄冈教师”也成了教育的金字招牌,于是教师外流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在城市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趋于直接。与隶属政府经济实力相对应,“县中”不敌“市中”,“市中”不敌“省中”,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神话既然是人创造的,那么,黄冈能创造,别处也可创造。在一些地方,建设“超级中学”是政府的政绩工程。当奥赛获奖人数、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成为无可替代的政绩后,生源掠夺就成为必然。在生源大战中,黄冈不是武汉的对手,黄高又哪里是华师一附中的对手?多年来,那些屡创教育神话的“超级中学”基本都是大规模选拔生源的学校,这些学校成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生源基地。而30年前,北大、清华在一个省录取的学生不太可能集中在几所学校。当获得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成为一种荣耀的时候,扶植“牛校”成长就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当“牛校”百花齐放时,黄高焉能一枝独秀?

  建设“牛校”的另一个现实依据就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当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地方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时,“面子工程”就应运而生。实际上,正如教育均衡是相对的,教育资源优质与否也是相对的。即使教育投入倍增,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不够的。所以,一两所“牛校”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老百姓这种“渴望”的,甚至相反,其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教育生态。

  黄高校长刘祥说:“这几年,我们好不容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想喘口气,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此言不谬。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建设一批“黄冈中学”,于中国教育未必是好事。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科学评价,归于平淡的“黄冈教育”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姚跃林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12日第3版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留下你的真实点评

 
 
 
资讯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