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初中部的6名男生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信,指出地理教材中存在8处问题。人教社编辑高俊昌查证后对问题一一回应,并称赞学生不唯教材的质疑精神值得鼓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题客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5617人参与)显示,98.9%的受访者觉得当下青少年缺少质疑精神。
80.2%受访者直言当下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
当下年轻人为什么缺少质疑精神?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家长本身爱养“乖孩子”;53.0%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学校教育不鼓励质疑;52.4%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下,唯成绩论英雄。受访者给出的其他原因还有“整个社会都缺乏质疑精神”(49.4%)和“在当下,质疑成本很高”(28.2%)等。
黄先生是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干部,他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照理说,辅导小学孩子的功课黄先生不在话下,但和标准答案比起来,他却感觉非常乏力。“老师让孩子用‘活泼’造句,她写‘鱼儿在水里游,水很活泼’,我看了之后表扬女儿想象力挺丰富,拟人的手法也很新颖。结果到了老是那儿,得到的却是红叉。老师说用错了,标准答案应该是‘鱼在水里游,鱼很活泼’。我怕这样教下去,每个孩子早早就被切成了豆腐块。”
调查中,80.2%的受访者直言当下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94.7%的受访者觉得“标准答案式教育”在当前很普遍。
“一提到培养质疑很多人就会指责教育体制。但是,从来没有哪个教育体制是压制质疑能力的,实际上其实是不会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晓文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国早在20年前就有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组织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渐诱引导发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思考水平,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还迁移到了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上。这说明培养“质疑”和体制没有必然关系。
李晓文指出,目前“标准答案式教育”确实不是培养“质疑”的好方法。“当时我们也是向西方学的,为了标准化阅卷方便,但国外在十年前就已经反思‘标准答案’不利于养成孩子的独立精神,现在多以开放式的提问为主了。我们虽然尝试改变,但很难推广。学生多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学校水平有限,灵活阅卷对它们来说成本过高。”
调查显示,64.6%的受访者担心“标准答案式教育”盛行会使青少年变得机械化;62.5%的受访者担心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压制,失去想象力;52.7%的受访者担心会让青少年容易依赖权威和他人;46.3%的受访者担心会因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足而影响社会进步;40.3%的受访者担心可能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主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激励与保护
如何才能鼓励和培养青少年的质疑精神?调查结果显示,“问题意识需要培养,应建立善于发问的习惯”(61.6%)获选率最高,其次是“老师应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56.5%),“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50.6%)排在第三位。
受访者给出的其他建议还包括,“灵活考试形式和升学制度,减少设置标准答案”(50.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参与实践”(42.8%),“倡导批判式学习”(42.6%),“社会要宽容质疑和批评”(37.5%)和“人们面对质疑时要能虚心接受、真诚回应”(35.6%)等。
给人教社写信的6名学生的地理老师陈丽娟告诉记者,就鼓励质疑来说,她的做法是:首先,孩子们不管有什么样的问题,都会先肯定他们的发问精神,然后尝试共同解决;其次,在他们思维发散后,还要注意收回来,把最终的焦点聚焦到知识和学习上。因为一味吹毛求疵或者漫天胡侃也并无利于学习,还有可能让他们忽视求知时的认真和严谨。
“当然,我之所以能在课程上和学生有良好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质疑,主要还是因为地理课不像语、数、外等主科目那样课业繁重,和考试升学也没有必然联系。” 陈丽娟说。
“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主要还是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激励与保护。”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郑若玲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也常在到底是要养“乖孩子”还是“皮孩子”之间感到矛盾。现在的小孩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好奇心也更盛。这种情况下,面对孩子幼稚简单的发问就更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回绝,而是应该通过追问、反问等方式来培养小孩主动思考的习惯。
“现在许多人理解错了质疑精神的含义。”李晓文指出,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有道理地问,培养最终的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如果像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但这种情况时下在一些学生中也非常普遍。(记者 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