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英语  课程  MBA  管理  培训  平面设计  出国留学  电脑  教育  海外留学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新闻 » 学校新闻 » 正文

"三个转型"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29  浏览次数:340
核心提示:作者:高铁刚 凌秋虹 林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管理方式转型  核心观点做好管理靠的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的自
 

作者:高铁刚 凌秋虹 林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管理方式转型

  核心观点 “做好管理”靠的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的自身能力,“提供服务”靠的是教育信息化与各种业务领域深度融合的协同水平,必须转变观念,努力跳出闭门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误区,积极走入教育教学的各个业务环节,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

  ■林列

  不同的建设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理念,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努力跳出闭门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误区。

从管理走向服务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差距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着地区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前所未有的艰巨性

  教育信息化长期面临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的体制现状,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领域都有相应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有的隶属于教育教学业务部门,有的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有的隶属于电教或设备管理部门,因此存在着“处处都管教育信息化,人人都负责教育信息化”的管理环境。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应对做好顶层设计的挑战,有明确的机制体制保障,有规范的管理方法与工作流程。

  教育信息化还面临着从“做起来”到“用起来”的挑战。“做起来”主要靠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单位,“用起来”主要靠教育领域的一线业务部门,只要有投资就能做起来,但是必须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用起来”。

  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要想用起来,就必须有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有充足的运维管理资源,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社会化运营机制。但是在很多地区,这两者都很欠缺。若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开展有效的机制体制创新。

  “做好管理”靠的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的自身能力,“提供服务”靠的是教育信息化与各种业务领域深度融合的协同水平,必须转变观念,努力跳出闭门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误区,积极走入教育教学的各个业务环节,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

  三个阶段特点不同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弱电工程、电教工作为核心的电化时代,建设的重心是相对独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软件应用。

  第二阶段是以数字化校园、教育电子政务、IDC建设为核心的数字化时代,建设的重心是以顶层设计为指导,开展教育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

  第三阶段是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再局限于教育领域自身,而是与各种社会资源开展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是为应用集成和数据交换提供支撑,以云平台、云服务理念为核心的云化时代,正在成为新的指导思想。

  不同的建设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理念,电话时代与数字化时代能够解决“校校通”和“班班通”,但只有云化时代才能解决“人人通”,提升发展理念,改进建设模式,才能有序开展“三通两平台”的建设。

  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管理平台的标志性建设内容,其发展方向就是不断从孤岛走向整合,从单纯的数字化管理走向智慧的服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扩充变革范围,不断提升管理目标。

  第一阶段的发展是搭建可持续发展的IT应用框架。在“以应用驱动发展”的理念中,通过推进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业务整合,才能打破应用的孤岛,实现以数据交换、应用集成为主要特征的统一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由此提升教育的“服务质量”,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向服务化转型。管理的目标是从业务流程规范与数据标准化到业务流程的改善与重组,进而发展到核心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从管理走向服务。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处)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29日第4版

  编者按 教育信息化已跨入云计算、大数据时代,不同的建设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理念。现阶段,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再走单一化的硬件投入和平台搭建路线,而应积极应对顶层设计的挑战,开展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投入机制、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寻求变革,不断探索更适切的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管理智慧。

  投入机制转型

  核心观点 在新的投资机制中,政府和学校可以放弃设施的所有权,只购买使用权,这样可以提高资金的有效应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样的投资方式已经成为可能,学校、教师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购买信息化设施的使用权。基于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投资机制,政府最少可以实施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外包,二是租赁。

  ■高铁刚

  各级政府在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优化需要更多制度上的保障及机制上的创新。

优化投入机制 巧解建设资金之“渴”

  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印发以来,各地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优化资金投入机制既可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又可以保障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当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教育信息化稳定的投入机制,教育信息化投资主体以各级政府为主,投资方式多以“项目式”投入为主,当“项目”中断后,教育信息化相关活动就失去了资金支持,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稳定、持续发展。这种现象根源于单一、封闭的资金来源和投入方式。同时,由于资金投入机制是与商品特征高度相关的,当前各级、各类政府机构没有充分分析信息化教学设施、资源的特点,仍按照传统的商品投资模式进行投资,从而导致了新项目无资金、旧项目难持续的情况。因此优化资金投入机制,既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考虑商品的特征及使用特点,科学合理进行优化。

  优化硬件投入机制,从购置产权到使用权转变

  硬件设施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硬件设施投资仍然会占较高的比例。从资金投入机制研究的视角来看,优化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硬件设施的使用者,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使用目的,这也是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的核心目的。由于教师在使用硬件设施时只是占有了使用权,并不具备所有权。所以,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可以说是新型投资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在新的投资机制中,政府和学校可以放弃设施的所有权,只购买使用权,这样可以提高资金的有效应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样的投资方式已经成为可能,学校、教师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购买信息化设施的使用权。

  基于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投资机制,政府最少可以实施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外包,二是租赁。所谓的“外包”是指通过合同方式将学校的某些设施或服务项目,通过向外部机构支付费用的方式移交给专业服务机构来承担。所谓的租赁是指政府或学校向出租服务公司按期限租赁相关设备。这两种机制在国际上已经开始使用,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也开始出现。

  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购置,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让学校长期拥有信息化设备,降低学校用于计算机硬件投资及维护的成本,降低淘汰设备的处理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商品在流通环节并未增加商品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却增加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了流通环节的劳动),因此在商品消费中尽可能要缩短流通环节,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从教育系统规模来看,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应该对这个市场进行一定的控制。因此政府可以直接从相关设备的生产企业购置相关设施和服务,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优化资源投入机制,转变资源建设内容和评价方式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关键环节。目前,资源库建设是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资源资金投入的重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都特别重视资源库的建设,却忽视了资源库建设的目的。一些机构以资源库的容量标榜其努力程度和成绩,以至于全然不顾资源库的访问量和资源下载率。加上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目的,所提供的资源并不全是有效的资源,大量的垃圾资源充斥其中。这种投资模式导致了垃圾资源的产生和流通,教师仍很难用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伴随着各地资源库平台的完善,过多关注资源库建设的观念已经落后,更应该关注资源自身的建设。因此在新型的资源投资模式中,应该重点投资于优质资源建设,把资源质量的评价权交给教师。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投资本身是为了教师获得更多可用的教学资源,而目前很多资金投入到了资源库建设中,资源的评价也以专家评价为主。然而这种资源却不被教师认可。为了促进教师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把资源评价的权利交给教师,把政府的资金转移给教师,由教师来支付资源的使用费用。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由资源的建设方转变为提供资源的服务方。

  优化资金投入结构,设立经费鼓励教学创新

  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数目相当巨大,但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教师教育方面,投入并不是直接针对学校的教学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即使教师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条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仍是低水平的。为了推动教育改革,需要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相关规定,借鉴“政府资助特殊领域的教学”的现状,应逐步建立由政府出资,学校等单位监督执行的“教学改革促进基金”专项资金制度。

  所谓的“教学改革促进基金”是指用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专项奖励性经费,由政府出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该资金的管理办法,学校完善教学改革评价机制,由学校对开展教学创新的教师进行奖励。学校可以通过校外专家和教研评审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定,对开展创新性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奖励。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创新。

  当前,教育信息化需要更多管理智慧,更多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资金机制建设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各级政府在优化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优化需要更多制度上的保障及机制上的创新。(作者系辽宁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建设模式转型

  核心观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并不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随着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这个系统不断演化,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人,不仅要适应这种演化,更要通过学习和创造性的应用实现主动发展。

  这给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启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不能走单一化的硬件投入和平台搭建路线,而应将人的适应性、创造性应用纳入到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信息时代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创造性应用。师生在创造性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需求,应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持续动力。

  ■凌秋虹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不能走单一化的硬件投入和平台搭建路线,而应将人的适应性、创造性应用纳入到建设的过程中。

应用驱动发展 全力释放师生创造性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全国计算机教育实验区,围绕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四大建设理念,即基础建设、资源建设、应用建设、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各个领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以应用促建设、以科研促发展”是姑苏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推进战略。将资源建设、有效应用和师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姑苏区制定了四个策略,实现了四个“融合”,即技术应用与日常教学实践相融合、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融合、日常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统一开发与整体推进相融合的推进策略, 从而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

  策略1: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只有将技术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合,才有可能使技术真正“融”于教师教学, 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变成一件“平常事”,而不是为了“展示课”、“公开课”之类的整合。如何促进技术与日常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我们认为,第一,要强调技术应用的恰当性而不是复杂性或先进性。分析教学实际,把握学科特点,强调“简单实用”原则,不刻意追求技术难度,评价资源的实用性、有效性,不刻意追求精品化。第二,考核监督使习惯成自然。前期通过一定的考评及管理评价机制,利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师经常使用,让教师逐渐养成应用的习惯,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第三,展示优势内化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优秀案例、课例展示活动,让教师领略到新技术有效应用后的课堂优势,同时通过研讨、沙龙等活动促进教师在活动中提升整合方法与策略。

  策略2:培训研究与实践工作相融合

  教师是实现资源有效性应用的关键。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学实践。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强师资培训、教育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与方法是教育资源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

  教师的实践是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沃土,教师的培训、研究必须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应该将教师由“资源消费者”变成“资源创造者”。让教师主动地建构适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再生资源,这样教育教学资源才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支持,而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增强技术有效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姑苏区以培训、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为主线,让全区45周岁以下的一线教师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参与应用与开发,不仅建起了一批能够直接用于教学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更是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自主开发资源、合理应用资源、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型教师。

  策略3:日常管理与服务意识相融合

  要使教育资源真正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尤其是落实常态化应用,促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缩短这一漫长的过程,其核心就是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催化剂在于教育职能部门,如教研室、教育信息中心等。如何避免教师盲目探索、迷茫困惑、乱走弯路,发挥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效用是教育职能部门的职责。而这个职责不仅是要强化管理职能,更要加强服务意识。管理职能是指加强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既包括组织上的统筹规划,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模式、内容等系统规划和专业引领。服务意识则是指加强对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性指导和服务,两者必须有机结合。

  策略4:统一开发与整体推进相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信息技术力量的差异造成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多年的实践证明,要使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必须是以区域为中心,根据学校实际需求采取统一开发、区域应用、整体提升的方式,才能促进区域各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提高。为此,姑苏区教育信息中心每学期深入学校开展信息化调研,密切了解学校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协调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集中开发建设所需的服务应用系统,然后从区域整体上对辖区的学校进行统一部署、安装调试,指导检测和管理评估。只有通过统一开发与整体推进,才能避免学校各自独立开发而造成的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提高平台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最大程度地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和整体提高。

  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还改变了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

  启示1:

  构建良好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生态环境,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是资源的开发要与课程同步,做到优质、简单,积件资源更有利于教师重组与创新。二是要建立新型的教学资源观,不仅要着眼于“物”的静态“库”的建设,更要发展到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流”的建设。“教师”是一种最宝贵教育资源,他们在实际运用资源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作为教育资源的组织者就应该通过技术手段让这些宝贵的再生资源积淀下来,从而来不断地完善、丰富资源,让资源鲜活起来。三是教师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资源的生成者。重要的是,这种“做中学”实践方式,既可有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及意识,又实现了“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启示2:

  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校改革评价手段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实践中只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结合点,撬起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支点,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学与教方式的深层变革。

  启示3: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有效应用上的内涵也会不断丰富,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催生新的研究着力点和研究策略,为此在应用的同时更要关注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和新应用,只有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反思与实践,才能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教育信息中心)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留下你的真实点评

 
 
 
资讯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