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补课”似乎成了教育热词。
尽管补课科目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那么,所有补课都会有好的结果吗?未必。这不,澎湃新闻日前就报道,今年5月份,杭州的葛女士花7万多元给女儿报了补习班,可半年下来,孩子的数学还是不及格,“现在我孩子考试还是跟原来一样,甚至比原来更差”。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取得理想成绩,不少爸妈自己省吃俭用,真金白银交给了培训机构,结果却事与愿违,原因何在?真的像报道中培训机构所言,“如果想要在学习新知识的阶段把成绩提上去,仅靠每周两个小时的补习是不够的”?如果继续追加投入,增加补课时间,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吗?其实,孩子的学业成绩有三个重要支撑,一是学习动力,二是学习习惯,三是学习方法。若没有强烈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的学习方法,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最终一定是缘木求鱼,事与愿违。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交钱上补习班的一锤子买卖,更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效之功。即便个别案例做到了一补就灵,往往也不全是补课老师多么神奇,而是孩子做好了临门一脚前的准备。因此,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给予孩子学业上的有力帮助,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力,知道为谁而学、为何而学,即首先破除畏学、厌学的心理问题,其次才是如何去学的方法问题。
文化课如此,体育课也是这样。当下,因体育进中考而使得体育培训班极其火爆,培训价格不断看涨。据媒体报道,北京一家少儿体能培训俱乐部开设“中考体育”课程,平均200多元一节课,而广州一家少儿体育中心更是报出30节跳绳私教课共9600元的价格。饶是如此,仍有不少家长买账,认为钱花得值。对此,《光明日报》刊文指出,“重视体育的意义自不待言,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运动本来就是一种天性的释放。然而,当重视体育在现实中竟然演变成学生多了一个课外班,未免偏航了。”
的确,当家长不相信学校的育人能力,把孩子的未来托付给培训机构,认为学业成绩与资金投入成正比,显然有些想当然了。学习自有其内在规律,逼迫不如引导,用蛮劲不如用巧劲,从外部施压不如从内部激励。与其花大力气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不如和学校老师、和孩子一起梳理学习习惯上的优劣,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总结能力,让孩子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解决或去哪里找答案,然后合理制订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完成。假以时日,学业成绩自然节节升高。
从现实来看,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绩,将来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父母要做的不是到处找补习班,而是减少教育焦虑,静下心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课上认真听讲、跟着老师思路走,课下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劳逸结合的好习惯。同时,着力打开阅读视野,为孩子夯实听说读写基本能力,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主学习能力变得愈加重要,后作用力越来越明显。综观那些优秀学生,往往自律意识和自学能力极强,且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一位名校大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经验时就表示,进入高三阶段,学校只在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和晚上老师均在教室里答疑。此时学生能否做好自我管理,及时查缺补漏,寻求帮助,就成了学业高下的拐点。
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学业看似比拼智商,抑或家长的经济实力,实则比拼的是家长的智力、定力和耐力,以及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德育效果,最终落在孩子的自主能力上。而有着良好时间规划意识、较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不仅大多学业成绩好,其他方面也不会差。如《扬子晚报》报道的电梯男孩一样,更有着淡然的心态、可期的未来。新闻指出,苏州工业园区一名13岁男孩近日在小区电梯发生故障后,居然不慌不忙地打开书包,拿出作业本,安心写起了作业,网友看了直呼“太淡定”。男孩告诉记者,他当时并不害怕,只是不想上学迟到,因为恰巧有两道题目没做出来,便拿出作业来继续思考。
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使其从小养成好习惯,打好基础,以后自然会少操心,甚至不操心。孩子由于从小爱学习、会学习,能平衡好学业与生活、身与心的关系,综合能力会更强,对未来也会充满期待,教育因而更有望进入成就美好、通往幸福的佳境。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3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作者:张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