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英语  课程  MBA  管理  培训  平面设计  出国留学  电脑  教育  海外留学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 正文

回望2020年基础教育两场“战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31  浏览次数:265
核心提示:作者:本报记者 汪瑞林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在线学习居家劳动画战疫之星安全教育日直播环保课云上研学复课前演练复课
 作者:本报记者 汪瑞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在线学习

居家劳动

画“战疫之星”

安全教育日

直播环保课

“云”上研学

复课前演练

复课备考

2020年,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将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年。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从武汉波及全国。当初很多人以为这可能只是岁末年初的一个小插曲,但是疫情发展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受到巨大冲击。

疫情肆虐,但是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却不能按下暂停键。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抗疫保卫战拉开了帷幕。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全国疫情防控态势的发展变化,基础教育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调整,我们不妨以暑期为界,将全年分为上下两个“半场”,回顾与反思我们经历的两场“战役”。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教育教学“遭遇战”

2月份,根据疫情发展态势,教育部果断决策,推迟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时间,同时要求中小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停课不停学”。在总结一些地方和学校探索经验的基础上,3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六个统筹”,对中小学全面实施“停课不停学”作出具体部署。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学生在家通过电视和各种网络终端设备上课。短时间内要组织那么多的课程资源,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向在线教学方式转型,谈何容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科研部门和一线教师齐心协力、快速行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次教育的“战役总动员”

2月5日,推出高三课程;2月10日,覆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网络课程正式开课……长沙市教育局在接到延迟开学通知后,统一领导,由长沙市教科院牵头,快速组建起教育管理、教研员、名优教师和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四支队伍,研制了可供全市108万名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套餐”。这一套餐围绕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生命教育、身心健康、美德教育、科学精神、人文底蕴、艺术素养、综合实践十大主题展开。为了赶在2月10日之前录好课,四个团队克服困难、日夜奋战。长沙首批卓越教师、化学学科带头人、长郡中学的喻建军老师接到网课任务后,先搜集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逐一清点、归类,接着设计教学方案。为了减少杂音,他总是在夜深人静时录课,一节课录完就到了凌晨两三点。一些年轻女教师白天忙家务、陪孩子,还要在班级群中答疑,思考或设计教案,只能晚上集中录课。相关教育管理和组织人员既要整体规划、上下对接,又要审核资源、及时纠错,经常忙得忘记了吃饭。

教育部要求“统筹用好本地资源和国家平台,指导地方和学校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4频道空中课堂学习资源。”关键时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勇挑重担,体现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从2月17日起,清华附小教师每个工作日上午8点至12点,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4频道“同上一堂课”栏目为全国上亿小学生上课。课程直播3个多月,共有7000人次学生参与课程录制,全体教师参与备课,233名一线教师走进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室,全国每天收看直播课用户达2500万,课程覆盖用户超过3.1亿。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学校管理团队每周要到每门学科的备课组参与指导,对每节课、每名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每天上午雷打不动观看当天直播。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基础教育战线“战疫”的一个缩影。各地方、各学校充分调动资源,搭建了各级各类在线学习平台。教师、教研员、教育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学生不停学,教师不停教、不停研。此次“停课不停学”,背后牵涉的教育工作者之广、调集的教育资源之多,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战线最大的一次“战役总动员”,正是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为疫情下教育教学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变革课程与教学方式

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向在线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应用问题,在课程内容、讲授方式、互动交流、作业批改反馈、资源应用、课后拓展延伸等诸多环节,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需要采取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策略。

消极抱怨,都是问题;积极探索,总有办法。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上半年,虽然很多地方中小学生几个月无法到校上课,一些学生甚至整个春季学期没有进过校园,但是正常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下,教师们把线上教学作为转变育人方式的契机,反思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式,许多创新探索让人眼前一亮。

南京市力学小学结合学校历史和以往探索的积淀,疫情期间推出“小米粒”儿童微课2000多节,每节5至10分钟,聚焦一个小主题或小专题、知识点,选题结合现实生活和抗疫背景,由老师学生一起商定,微课发布在班级QQ群里,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手机终端,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浙江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将语文教学与抗疫紧密结合起来,给防疫抗疫相关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报道挑错别字和语病,阅读抗疫材料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居家期间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创作和编演抗疫剧目……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推出“优素”超市课程,分致敬英雄、科学探究、书享悦读、健康之源、艺术长廊、我爱劳动、学科学习7个模块,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一人一案”制订学习计划,分享学习成果。

在2月份新冠疫情乌云压顶的严峻时期,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与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小学两个班的学生上演了一场充满温情的“双城记”——他们每晚8点至9点聚集在“双城共读 共抗疫情”微信群里学习,在大量阅读和对信息的辨析中形成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并以主持稿、新闻稿等形式分享个人所思所感。

天津市在“人人通”网络资源平台上推出“I can do”主题丛单元英语在线课程;山东师大齐鲁实验学校小学部构建以“大语文”“趣数学”“每日一练”和“拓展课程”为主体的居家学习课程体系。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育人环节,一个也不能少

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生生、师生的交往以及学校的整体环境实现育人功能。“停课不停学”期间,学习方式变了,班级管理和师生交流方式也变了,育人的功能如何实现?

今年3月30日是第25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虽然学生都蛰伏在家,但安徽滁州市定远县10万名中小学生依然通过视频按时收看了定远县教体局和交通局联合录制的交通安全教育网课。

疫情期间,没办法到学校,就在家中参加“云升旗”仪式;没办法到教室,就在微信群、QQ群里开“云班会”;没办法到操场,就在家里开展分项体育锻炼,网上“打卡”;没办法到排练厅,就举办“云合唱”“云演唱会”……虽然大家不能见面,但仍是相亲相爱、互相牵挂的“一家人”。

清华附中精心设计班会主题,通过“特殊时期的坚强与自律”“寻找春天的希望”“梦想合伙人”等话题讨论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初三年级每10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学校安排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习指导和心理辅导,舒缓因升学考试产生的心理焦虑;高三年级每天晚上坚持“云自习”直至高考前一日,锻炼学生保持平常心态。

山东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李玉玺老师带领教师研发了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分“九省通衢”“科普常识”“家国情怀”“人间大爱”和“敬畏自然”5部分,把每天发生的事情作为教育素材,激荡学生的心灵。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的班主任任丽老师,每天写一封信发到班级群里,指导学生科学防护、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坚持锻炼、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念。

疫情期间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南京市深入发掘居家劳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劳逸结合、体脑结合,根据家庭环境特点和不同年段,设计了一套居家劳动实践项目,如洗碗扫地等居家生活劳动、亭台种植养护劳动、居家手工制作劳动和职业体验劳动等,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顾建军教授团队研究出一套居家劳动项目指导方案,强化居家劳动的价值引领和劳动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必要的劳动技能。

毋庸讳言,这场迎头相撞的新冠肺炎疫情“遭遇战”,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但在短暂的惊慌和忙乱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关心与指导下,我们快速调整、积极应对,顺利完成了春季学期的基本教学任务,中考、高考实现平稳“软着陆”。教师们更是将线上教学作为专业成长的契机,原来不会制作微课视频的教师现在会做了,一些“菜鸟”变成了“技术控”;在短视频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更注重把握重点、精讲精练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自然而然中得以落实;网络环境下,教师更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和作业布置的科学性了;更有疫情逼出来的各种创新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让人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创新能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病毒,我们快速反应,决战决胜。可以自豪地说,在这场硬碰硬的“遭遇战”中,我们战胜了疫情,赢得了胜利,积累了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教育同行提供了成功的“中国范式”。

打响新时代全面育人和综合改革“攻坚战”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全国中小学在采取必要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逐步复学复课,教育教学进入“后疫情时代”。这场疫情大考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教育界深入的反思,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落实全面育人教育方针和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时不我待。

疫情带来深度反思

这些年来,我们在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方面没少投入,很多学校建设了自己的网上教学平台,但是疫情期间,不同学校的实战表现差异较大。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认为,硬件投入是基础,但更要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认识,对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中小学校应强化危机意识,做好危机应对预案,平时进行“演习”,这样才能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从容应对。

疫情之镜还照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和学习计划,一些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暴露出来。王殿军认为,这反映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代替学生做了很多事情,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做就行了,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加深对教育本质和学校内涵的理解,丰富学校的形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教育任重而道远。

发力补足育人短板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改革步伐,但也因为疫情的负面影响,让大家更看清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是应对疫情的有效方式,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育部2020年秋季学期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对比2019年年底和2020年6月份的数据,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增加了8.2%,高中生增加了3.8%。今年上半年,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体重增加,“小胖墩”的问题更加突出。长期居家学习还造成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上网课和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户外体育锻炼、文体活动减少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疫情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体育美育缺位、弱化所带来的损害,也意识到补齐“体美劳”短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下半年一系列重要政策相继出台:

今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丰富艺术实践活动,推进评价改革,加快艺术学科创新发展,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

在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基础上,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两个文件印发后,劳动教育实践取得了明显进展,各地结合文件精神和要求,对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具体部署,一系列师资培训和研讨活动正在开展。

以上三个重要文件,对于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体育美育劳育,夯实全面育人的基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三个文件的指导下,许多学校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一批鲜活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经验案例涌现出来。

以评价改革推动综合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风向标、指挥棒。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打响了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

长期以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方式,严重扭曲了教育本质,窄化了教育价值,破坏了教育生态,严重制约教育的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破除“五唯”痼疾,纠正教育评价偏差,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清障”工程。

《总体方案》直面问题,为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科学转型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总体方案》围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设计德育目标要求。

这份纲领性的改革文件一经落地,便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目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正在研究落实细则,从“单向度”评价迈向“多向度”评价,从外延型评价转向内涵型评价,借力政策东风,以评价改革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各地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更高的立意,体现出综合性改革的特征,如南通市推进“立学课堂”改革,强调在学中“立人、立身、立根”,教育目标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和12项操作工具——课堂教学评价表,从过去注重效率和分数,转向强调育人,强调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南京市拉萨路小学通过“融通学程”的改革,改变课程实施形态,更加凸显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创新性评价方式,引导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落实“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评价改革为龙头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只有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以上图片均为课程周刊版面2020年刊发的新闻图片)

作者:本报记者 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31日第11版 版名:课程周刊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留下你的真实点评

 
 
 
资讯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主页 | 人才招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隐私 | 分站加盟 | 线下汇款 | 会员升级 | 网站地图 | 帮助手册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