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admin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近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调查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排名倒数第二的是民营企业。
有意思的是,就是去年底,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也曾发布一项“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中,公务员、政府官员占据最前面位置。
公务员集体自称“不幸福”,与当前公务员报考盛况,和公众对公务员的感知相比,竟然有如此强烈反差。是调查的可信度存在问题,还是公务员集体装了蒜?
请看现实说法:26岁的张女士,是成都一个部门的公务员,考上公务员之前,她认为当公务员每天去“混一混”就可以下班了,而当她辞职考上公务员,这才发现,自己要负责处理上级下发的文件、信息收集、市民投诉等大量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幸福感自然也就降到了冰点。
调查显示公务员幸福感最低 称工作累收入少
张公务员曾经追求的,估计是很多期待进入公务员群体人的幸福观:喝茶聊天看报纸,骑人头上当老爷。而当他们进了公务员队伍,真正像其他年轻人一样,需要辛苦工作、拼命加班时,他们就会感到非常的不理解:怎么会这样,谁偷走了我的幸福?
对于这项调查来说,虽然从技术上分析,它有着致命的缺陷,让“受调查者中74.8%为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错误把公务员里“最不幸福”的群体当成了样本。但是,如果严格按照科学抽样流程,再把这项调查做一遍的话,估计还是会有多数公务员选择“不幸福”。他们的幸福是那么地低调,只在做梦的时候才敢笑出声,你通过调查问卷怎么就能知道?
其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像“公务员幸福感”这样,结果严重依赖受访者诚信的调查,如果被调查者刻意隐瞒信息和态度,调查程序再科学,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为了解决这种社会调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社会学家除了设置防伪问题外,还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翻被调查者家的垃圾箱——人再刻意隐瞒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却极少会把自己家的垃圾修饰一遍。
而对于“公务员幸福感”,我们如果也研究一下公务员队伍清理出来的那些“垃圾”,肯定会得出震惊的结论:这里有贪污受贿几十个亿的、还有一顿饭能吃上万块的、还有为员工办2000多万元健身卡的、还有包养情人无数的、还有28岁就当副县长的……
就像社会学家说的,垃圾中隐含所有信息,只有垃圾不会说谎。对于“公务员幸福感”调查,公众也不用信什么调查,网上随便一搜索,翻翻这些“垃圾桶”,也就可以得出结论,也不会被一些人的习惯性装蒜迷惑。
话又说回来,一个连自己都过得很不幸福的人,你怎么期待他能去为别人谋福利?那些回答“不幸福”的年轻公务员,有多少在追求那些所谓的幸福,而忘记自己真的该干什么?难倒真的要等我们多年之后再看“官员垃圾桶”,才能知道真实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