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学网小编:青海藏族人的多语言教育——瓶颈和可能性
日期:2014-11-13 10:47 点击:174
这所公立小学尝试着尽可能地让孩子上学对于藏族家庭来说变得不是那么复杂和可行。学校约1300名学生来自县城的3个乡村和边远地区。有些家长必须开200公里的车送孩子上学。在没有公共客运交通、山间公路修得也不全都是那么好的情况下,这一距离至少需要耗时3个小时。很多家长还是用摩托车送孩子上学。然而,他们必须得好好规划,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是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长们常常不止送一个孩子上学,而是两个或者三个。学校的孩子并不回家过周末,而是每个月回一次家,每次在家呆上7、8天。这样的时间分配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藏族家庭的劳动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分配,因为他们的孩子可以相对较长时间地为家里提供人手。一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可以得到保证和维持。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实际生活状况,学校不得不对教学内容作出一定的削减。学校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尽可能遵守大纲,但与其它省份的学校相比并非那么严格。每天,学生8点半开始上课直到中午,然后继续上课到下午5点。就像在其它地方,这里上午也有课间操时间,老师们也参加。这里的课间操是藏族和中国音乐伴奏下的舞蹈。学校每周有12个学时的课程。老师们根据各个班级的情况来决定是上中文、藏文、英语或者数学课。
他的理想是,长大以后去美国或者欧洲。当问及他什么时候会踏上赴欧美之路时,他说:“等我22岁的时候。”他还想成为一位化学家。这是14岁的多吉桑的梦,小伙子羞怯而又简洁地讲述着他的梦想。他的汉语要比他的英语好,而他的藏语又要比汉语更好。因为多吉桑是在中国青海省长大的,这里五分之一的人是藏族。而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这里长大的多数孩子在家只学藏语,因为多数藏民以畜牧为生,藏语至少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是足够了。但如果有人想要更多怎么办?就像不止想走出青海、而是想走出中国的多吉桑。藏民遭遇了瓶颈。中国政府尝试着用多语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多吉桑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的学生: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开设汉语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英语。与中国其它地方相同年级的小学生相比,这里不少学生的年龄偏大。14岁的多吉桑目前就读于4年级,而通常中国孩子12岁左右就应该读4年级了。造成这一延迟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过它们都与藏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有关,而非学校能力欠缺。因为家里要放牛放羊,家长对于把最年长的孩子送往寄宿制学校有些迟疑,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家里就少了一个劳动力。
学生们的压力,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与中国其它地方的学校有所不同。老师们知道,不能给学生布置周末家庭作业。因为孩子们在家得到山里放羊放牛,还得帮着家长做家务,而家长们对家庭作业也少有监督。南拉才让校长在说到这一两难的情况时笑了:一方面得遵守国家教学大纲,另一方面还得考虑实际情况。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他的不易,他为藏区教育事业已经爱岗勤奋地工作了26个年头。我们感到,老师、特别是校长必须承担学生身上所没有的压力。
而老师们也在教学工作中遭遇了瓶颈。汉族女教师孙建第学的是数学专业,而学校需要的是教汉语的老师,这只是她日常生活里使用的语言而非她所学的专业。对于德国老师来说,这一现象也并不陌生。现在,孙老师在一个一年级班级给30个不同年龄的孩子上课,不少孩子不懂中文。她的座右铭是,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克服语言障碍。在对学校老师的提问过程中,这看上去也是唯一的障碍。这里,没有人谈及文化方面的瓶颈。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他们认为,所有中国人都是中国人,不管他们是汉族、藏族、回族或是蒙古族。对语言障碍的反复提及体现出学校对跨文化方面的问题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们必须学习汉语,因此他们学汉语。答对了!而教室里也是一种艰涩的课堂教学:老师在上面领读,学生们在下面跟读。每张课桌上都摆着一本汉藏字典。朗读声响彻教室。在一个三年级班级的英语课上,30个孩子用英语大声喊着:“On Wednesdays,we have English!(我们每周三上英语课)”根据他们的声音判断,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声音的大小。这不止是中国的小学生,而是全世界小学生们的共同现象。
14岁的多吉桑和他的出国梦想能实现吗?他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课堂之外试试他的英语,就算这只是一次采访。但他很快就达到了能力的上限并显出了一丝紧张。怎么能不这样呢:如果没有流行歌曲里的英语,他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英语。而一旦用汉语继续谈话,他就感觉舒服一些了。但对他来说,就算汉语显然也是非母语。他父亲能说一些汉语,而他母亲一点也不会。甚至,学校以汉语作为母语的老师只占全体老师的三分之一。汉语在这里就像是一门外语,但人们至少有机会在双语学校学习汉语。就算青海的藏族人现在和中国其他地方或者世界其它国家的联系不是那么多,通过贸易和不断发展的旅游,这种联系以后也会多起来 ,多吉桑将会有很多机会使用他的汉语。那他的英语呢?除了父母、校长和老师,学生们也在这个问题上遭遇瓶颈。
孩子上多少年学,都是由家长们来决定的。对于多数孩子来说,读完中学之后就不再继续读书了,他们将会回到家重新开始干农活。少数孩子在读完中学之后会继续就读于职业学校,这样的教育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为他们打开通向广阔世界的道路。这听上去有些可悲,但却是现实。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于成立于5年前,它只是一个开始。想想看,多吉桑的妈妈不会一句汉语,而她的孩子正在学习第二外语。或许,他可能去不了美国,也成为不了一名化学家,但,谁又知道呢?他有想法,他认为他能做到。如果学校能在如此矛盾的条件下让孩子具备这样一种想法,青海就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