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周年:教育梦想 中国行动
日期:2013-07-22 10:29  点击:292
 

作者:吴晶  来源:新华网

 

教育梦想 中国行动

——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三周年

  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 吴晶)2013年7月12日,由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制订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关系中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文件,以低调而又务实的方式,标记出教改实施三年又一项阶段性成果。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三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下,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下,这一文件承载亿万国民“学有所教”的百年梦想,开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中国行动。

  优先发展:政府责任落实到底

  2013年3月5日,中国向世界宣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这是三年前,教育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也是一个多次写入规划却迟迟未能实现的梦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实现4%,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迈出的重大一步,是我们这个民族迈向教育强国的里程碑事件。

  三年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各地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法定增长,预算执行超收部分优先用于教育。为了保障优先发展,国家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组建成立新中国最高规格的教育督导机构——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

  三年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连续两次上调,1568万名学生受益;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惠及4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

  在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下,各地开展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的新探索:

  2012年,江苏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8.74%,高于中央下达比例;重庆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475亿元,比上年增加116亿元;甘肃财政教育支出连续第二年成为全省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

  社会力量对教育投入的热情高涨。重庆、温州等地设立促进民办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中国科技大学初步建立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

  “管好用好百姓的‘读书钱’,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袁贵仁说,今后要完善制度,健全监管,强化公开,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行绩效评价和奖补机制,让国家财政的每分钱都能用于教育、服务人民。

  育人为本:每个孩子都是最好

  2013年6月,一项被称为“绿色指标”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宣告诞生,将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检验中小学教育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希望能以评价促改革,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

  三年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标准。

  在学前教育阶段,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已在14个地区开展,通过集合社区、家长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探索科学规范的幼儿教育模式;《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决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启动“减负万里行”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安徽建立学校教学活动公开公示制、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减负跟踪激励机制、教育行政问责制……

  教育应该帮助每个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浙江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给学校;北京实施高中、高校联合培养拔尖人才的“翱翔计划”,让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生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说,减负是一道教育难题,关键是全社会形成合力。今后我们要以全面禁止公办学校择校为重点,学校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

  教育观念的变革潜移默化,学生和家长的感受日新月异。

  辽宁省大连市71中学学生家长应志芳说,学校针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刺激了孩子的竞争意识,孩子天天预习,每周还制订计划,从不爱学习变成会学习。

 

改革创新:教育活力无限迸发

  2012年,全国100万高中应届毕业生凭借高考部分科目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或职业技能测试等,提前领到高等职业学校的“入场券”。

  三年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立交桥”轮廓初显,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全新的分类招生录取方式,预示改革攻坚的“破冰”。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等“智库”相继成立,有力推动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各地各校先行先试,教育改革积极稳妥迈向“深水区”。

  陕西省宣布对全省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可获公共财政扶持;安徽省创新学前教育办学体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江苏省26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1200多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订单式”培养规模占到全省招生规模的20%;浙江省推行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统一考试“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5所高校实行校长公选,候选人要闯过公开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三关……

  针对热点难点的改革不破不立,顺应民众期待的创新鼓舞人心。

  2012年6月,《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天津市津英中学校长张慧颖说,过去对民办教育,讲“规范”“管理”多,讲“严禁”“不准”多,讲“鼓励”“促进”和“扶持”的话少。现在,民办教育的春天真的来了。

  三年间,每年度的教育部一号文件都紧扣改革。哪里不好就改革哪里,哪里有阻滞就向哪里发力。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哪些教育体制臻于成熟,哪些可以基本定型,哪些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哪些还没去触动?”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问,继续鞭策和激励着教育改革的行动者。

  促进公平: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迅速制订并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年12月,国家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68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2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2012年7月,全国68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1.2万名高考生通过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考入大学,贫困地区上一本院校的考生同比增长10%……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教育规划纲要从诞生之初就将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体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理念。

  三年间,教育公平的脚步,坚实有力: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接近尾声,全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余所,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4.5%,比2009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中央投入168亿元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极大改善农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及寄宿条件;

  国家资助政策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教育全覆盖,教育普惠制进一步完善……

  三年间,农村教育的点滴变化,见证着教育公平。

  为了让2000多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安心学习,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为了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上学,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50亿元专项经费补助接收随迁子女学校;为了让好老师扎根农村,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已从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扩展到16个省的师范院校……

  从校舍安全到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校车安全到营养午餐,农村孩子的衣食住行牢牢系在各级教育管理者的心上。

  三年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诠释着教育公平。

  在上海,“新优质项目学校”评选,让更多疲于择校的家长发现了家门口的好学校;在浙江,校长教师定期流动机制,让薄弱学校的活力和特色竞相呈现;在天津,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设置,让择校、乱收费等不规范办学行为匿迹无踪……

  425个国家教改试点项目中,有46个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相联;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明确义务教育均衡任务书和时间表。

  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依然强烈。

  2012年两会前夕,9万名随迁子女家长联名呼吁异地高考改革。当年底,改革方案应声出台,虽然路径仍需探索,但既定方向已然清晰。

提高质量:创新人才面向世界

  2011年10月,全国17所高校率先设立试点学院;2012年3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正式启动;2012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宣告成立……

  这一连串举措,是中国对“钱学森之问”的求解,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

  《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三年间,一系列针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标准细则紧密出台,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三年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投入、管理、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的综合改革正在为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政府的庄严承诺,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盼,蕴涵着中华民族对优质教育的梦想。

  在山东,通过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机制、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机制、校长和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小学生的考试选拔和综合评价机制、违规办学行为责任追究机制等,素质教育的内生力进一步增强。

  在上海,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建设项目对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初步形成“校校有支持,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的局面。

  在浙江、湖北等地,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让“谁能当教师”“如何考核和淘汰教师”有了更加规范的参考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判断:教育系统不可能无止境地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此时教育需要作出选择。而教育的选择就是社会的选择。

  人们看到,纲要实施三年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清晰昭示出中国的选择:实现教育梦想,需要全民行动!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6 07:1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