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日前,一场纪念南开大学外文戏剧100周年的专场演出在南开大学上演。来自该校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先后用英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同演一部《雷雨》,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这不只是一场普通的话剧演出,还是一门课程的期末考试。
去年春季学期,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首次面向9个语种开设《外文戏剧》课程。受疫情影响,师生只能以云端会议的形式进行期末演出。今年6月,当一个学期的教学成果呈现在舞台上,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直言,看到了“那颗种子”在发芽。
这颗种子,正是已逾百年的南开话剧传统。1908年底,校长张伯苓从欧美访问归来,决心将编演话剧引入新式学堂的教育体系,并于1909年初将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幕话剧《用非所学》搬上了舞台。1914年,南开学校创立当年,南开新剧团成立。自此,南开话剧成为南开校史中一张靓丽名片,并培养出张彭春、曹禺等对中国话剧史影响深远的卓越人才。
“南开的话剧,初心是育人。”阎国栋说。
南开大学《外文戏剧》课程思政成果汇演 学校供图
据记载,南开历史上排演的首部外国话剧《巡按》(翻译自俄国剧作家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于1921年由南开新剧团首演。由此,南开外文戏剧开启了新的篇章,一方面编译外国优秀剧本,另一方面向公众展演外语剧目,视野始终面向世界。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籍外教费希尔夫妇来到南开执教,指导学生用英语表演《雷雨》《骆驼祥子》等中国话剧,并带领学生到美国演出,开创了中国大学生在境外用英语表演中国话剧的先河。
“正是基于南开话剧的育人初心与光辉过往,我们想通过《外文戏剧》这门课程探索一种发扬南开传统且适应时代需要的育人举措。”阎国栋说,新时代外语人才需要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人文素养、专业的外语能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日后要站上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那么,就先从眼前这一方舞台开始锻炼吧。”
为外语专业开设戏剧课,是一次创新,也是一种挑战。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专门由院领导牵头成立教学团队负责顶层设计和统筹资源,并专门设立“费希尔戏剧基金”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阎国栋告诉记者,学院希望以此探索一二课堂贯通的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走出一条课程思政的育人新路径。
南开大学《外文戏剧》课堂 宗琪琪 摄
作为一门2学分的外语专业选修课,《外文戏剧》主要面向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和小语种专业大二学生开设,采用教学与实践双轨运行课程化模式。课堂上,由戏剧研究方向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戏剧、研读剧本、排演话剧;课堂外由专职团干部和学生干部负责戏剧组织和演出实践。
学院还广邀校内外戏剧专家为全院师生带来专题讲座和表演实务指导,从戏剧角度指导剧本解读、人物呈现、场景设置、服装道具等,进一步活跃学院戏剧文化氛围。
“专任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学生作为参与者,共同推进学院戏剧课程和戏剧文化建设,可谓‘专业+思政’齐育人。大家课内课外奔着一个目标紧密协作、良性互动,很好地推进了学院‘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阎国栋表示,接下来的目标是要凝练出经典演出剧目,将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融入戏剧教育,让《外文戏剧》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更是课程思政的一线育人阵地。
在课程之外的第二课堂,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学生们搭建了更多戏剧表演平台,通过组织英语戏剧节、俄罗斯戏剧节等活动,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剧本创作和戏剧表演。此外,学院还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外文剧社发展,配备专业教师和专职团干部作为指导教师,帮助社团成员进行剧本编译和专场演出,并将外文剧社戏剧演出实践纳入《教学实践》课程学分,进一步激发了社团活力。
“排练话剧非常有挑战性,因为剧本里很多单词都很陌生。一学期下来,我们的意大利语发音和语言运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2019级意大利语专业本科生张桐恺说。
一门课程和一方舞台,种下了一个与未来有关的梦想。(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蓝芳)
作者:陈欣然 蓝芳